日本將原產銦加工后賣回中國 利潤近10倍
2010年11月23日 8:57 14016次瀏覽 來源: 每日經濟新聞 分類: 稀土 作者: 謝曉萍
日本控制銦加工核心技術
雖然中小銦廠退出市場、關稅提高等因素讓銦出口下降,但這絲毫沒有阻止外資染指中國銦資源的熱情。在本文的調查中發(fā)現,這些外資正以更為隱蔽的方式來獲取中國的銦資源,其中以日本最為典型。
“日本是銦需求大國,中國70%的銦出口日本。但是日本將這些原產銦加工成高端產品后,又高價賣給中國企業(yè)。”林煉煥表示。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國內銦產業(yè)的發(fā)展存在“群龍無首”、中小企業(yè)當道的現象,目前擁有100多家銦廠,銦資源呈分散狀態(tài),約95%的生產廠家年生產量僅在1~5噸,且多數只能加工初級原料產品。
“作為最大的銦采購商,日本企業(yè)主要采取的是分散采購的方式。”林煉煥表示,日本企業(yè)最常用的做法是到銦廠比較集中的區(qū)域挨個打聽銦廠的產能,然后“獅子大開口”,要求采購。
“比如你的產能只有1噸,那么他就會開口說要3噸,因為產能達不到,再加上是國際貿易,所以小銦廠往往不敢貿然接單。”林煉煥介紹說,實際上,各家銦廠的情況基本已被日本買家摸透,然后這些日本買家就開始動用國內招聘的中間采購商幾百斤幾百斤地從這些小銦廠購買,以達到壓價的目的。
從自立礦冶廠、乘風有色金屬等企業(yè)處也證實了這樣的說法。據知情人士表示,日商從大量公開采購轉為小量分散采購,一方面是在采購戰(zhàn)略性極強的物資上避開國際市場的關注,另一方面巧妙利用采購時間差,扭曲正常的供求關系,并配合以輿論宣傳、惡意打壓來操縱市場價格,坐收漁利。
“中小銦廠規(guī)模小,許多企業(yè)因資金缺乏,迫于生存的壓力只能競相壓價出貨,從而造成了長期以來極具戰(zhàn)略儲備意義的銦資源大量低價流失。”上述知情人士表示。
更為嚴重的是,在銦產業(yè)鏈中,中國通過消耗大量的銦資源賺取微薄的利潤,而日本等國卻將每年從中國大量進口的低價銦加工成高端產品,再以高價賣給中國。銦靶材(ITO粉)就是其中之一。
據了解,銦是ITO靶材生產的主要原料,自1994年以來,國內有不少企業(yè)聯合高校對相關技術進行研發(fā),但至今無法掌握高品質ITO靶材制作所需之技術,這些技術目前主要被日本的幾大公司掌握,日本礦業(yè)公司、三井產業(yè)等4家企業(yè)控制著全世界95%左右的ITO靶材市場份額。此前有媒體報道稱,株冶集團等國內公司曾與日本企業(yè)進行過談判,但一直無法引進相關技術。
業(yè)內人士算了一筆賬,以目前的市場價格為例,中國出口精銦價格僅為每噸300萬元左右,但從日本進口的銦靶材(ITO粉)高達每噸兩三千萬元,價格接近精銦的10倍,利潤可見一般。
責任編輯:劉征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請登錄中國有色網:www.jtclgs.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國有色網聲明:本網所有內容的版權均屬于作者或頁面內聲明的版權人。
凡注明文章來源為“中國有色金屬報”或 “中國有色網”的文章,均為中國有色網原創(chuàng)或者是合作機構授權同意發(fā)布的文章。
如需轉載,轉載方必須與中國有色網( 郵件:cnmn@cnmn.com.cn 或 電話:010-63971479)聯系,簽署授權協(xié)議,取得轉載授權;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中國有色網或非中國有色金屬報)”的文章,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構成投資建議,僅供讀者參考。
若據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讀者自負,中國有色網概不負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