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金屬結核:深海里的“寶”
2011年08月10日 14:4 11356次瀏覽 來源: 科技日報 分類: 銅資訊
延伸閱讀
1873年2月18日,英國調查船“挑戰(zhàn)者”號在非洲西北加那利群島的外洋,從海底采上來一些土豆大小深褐色的物體,黑不溜秋的像瘤子一樣。開始誰也不知道是什么,經初步化驗分析,這種沉甸甸的團塊是由錳、鐵、鎳、銅、鈷等多金屬的化合物組成的,而其中以氧化錳為最多。剖開來看會發(fā)現(xiàn),這種團塊是以巖石碎屑,動、植物殘骸的細小顆粒,鯊魚牙齒等為核心,呈同心圓一層一層長成的,像一塊切開的蔥頭。因為它又像患結核病人的結核,所以后來都叫錳結核或多金屬結核。
錳結核覆蓋世界洋底15%的面積
世界洋底約有15%的面積被多金屬結核覆蓋。根據世界大洋底的地貌特征和構造位置以及多金屬結核豐度、成分、地球化學特征,將世界大洋劃分為15個多金屬結核富集區(qū),其中太平洋8個,大西洋3個,印度洋4個。
美國錳礦全靠進口,對從錳結核生產錳也大感興趣,所以美國最為重視錳結核開發(fā)。美國在大洋錳結核開發(fā)技術方面也處于領先地位。
我國深海尋“寶”歷程
1976年,我國海洋調查船進入太平洋赤道附近的國際海底區(qū)域進行科學考察活動,并分別于1978年和1979年,在水深4214—5443米處采集到了多金屬結核樣品。
上世紀80年代初,中國出席第三次聯(lián)合國海洋法會議代表團聲明,中國已經具備了國際海底先驅投資者的資格。
1990年,國家批復同意以“中國大洋礦產資源研究開發(fā)協(xié)會”名義向聯(lián)合國申請多金屬結核礦區(qū),那一年,我國常駐聯(lián)合國代表李道豫大使向聯(lián)合國海底籌委會遞交了將中國登記為“先驅投資者”的申請。
1991年3月5日,我國的申請獲得了批準,我國成為了繼法、日、俄、印之后的第五位多金屬結核資源“先驅投資者”,并獲得在東北太平洋的15萬平方公里“多金屬結核開辟區(qū)”。
2001年5月22日,國際海底管理局秘書長薩地亞·南丹與金建才在北京簽訂《勘探合同》。這個合同的簽訂,意味著我國對位于太平洋上面積達7.5萬平方公里的大洋礦區(qū)具有了專屬勘探權,并且在多金屬結核進入商業(yè)開采時具有優(yōu)先開發(fā)權。
責任編輯:TT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請登錄中國有色網:www.jtclgs.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國有色網聲明:本網所有內容的版權均屬于作者或頁面內聲明的版權人。
凡注明文章來源為“中國有色金屬報”或 “中國有色網”的文章,均為中國有色網原創(chuàng)或者是合作機構授權同意發(fā)布的文章。
如需轉載,轉載方必須與中國有色網( 郵件:cnmn@cnmn.com.cn 或 電話:010-63971479)聯(lián)系,簽署授權協(xié)議,取得轉載授權;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中國有色網或非中國有色金屬報)”的文章,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構成投資建議,僅供讀者參考。
若據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讀者自負,中國有色網概不負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