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片网站免费在线观看,www一级毛片,四虎影视精品永久免费,久草在线免费福利资源站,四虎免费看黄,色视频在线观看免费,四虎国产精品高清在线观看

廢舊手機回收開啟綠色創(chuàng)業(yè)新模式

2013年09月17日 16:28 6795次瀏覽 來源:   分類: 再生金屬資訊


  消費類電子科技產品更新速度越來越快,消費者使用的電子產品也越來越多。然而記者在采訪時發(fā)現(xiàn),對于淘汰不用的小型電子產品,大部分消費者都選擇擱置角落。專家指出,廢棄的小型電子產品像一個隱形殺手,處理不當,不僅會影響人體健康,還會對生態(tài)環(huán)境造成污染。
  用著不便 棄之可惜:小型電子產品成“雞肋”
  “我大概一年多換一次手機,壞了的話修理費用也很高,不如換個新的。更新?lián)Q代的新手機功能先進,輕巧美觀,只是不知道舊手機如何處理。”除了淘汰的三、四部舊手機,濟南市民李惠子家還有很多其他各類電子產品,老舊或者損壞了的相機、U盤、MP3、MP4等,加上各自的充電器、電池也是滿滿一大盒。
  “手機和電腦買的時候挺貴,賣的時候卻不值錢,感覺挺可惜。另外我也是怕泄露一些個人信息,送人拿不出手,丟掉了又覺得很可惜,只好都擱在家里。”李惠子說。
  記者調查了解到,像李惠子這樣存著一些閑置的小型電子產品的市民不是少數(shù),但僅有小部分市民將這些淘汰下來的小型電子產品賣給二手商販,大多數(shù)市民選擇“就先這樣放著吧”,結果一放就是好多年。
  中國再生資源回收利用協(xié)會負責人曾表示,我國已進入電器電子產品及汽車報廢高峰期,每年至少有1500萬臺家電和上千萬部手機進入淘汰期,到2020年電子產品每年報廢數(shù)量將達1.37億臺。
  隨意擱置的小型電子產品隱患多 政策缺位導致回收難
  李惠子告訴記者,這些電子垃圾放在家里占地方,自己也擔心長年累月擱置著的東西可能會有輻射,對身體造成什么影響。但沒有合適的處理渠道。
  從2011年1月1日起,我國正式實施《廢棄電器電子產品回收處理管理條例》,實施范圍主要覆蓋冰箱、電視機等大的家電,手機等小型電子產品尚不在列。但業(yè)內人士指出,這些小型廢舊電器倘若處理不當,也會給人們生活的環(huán)境造成極大的污染。
  “手機、筆記本電腦的鋰電池里含有鈷、鎳、銅等重金屬,這些重金屬若丟棄到自然環(huán)境中,是不能夠被分解的,長期積屯以后會影響人體的健康,污染地下水,電池里的六氟磷酸鋰還是一種劇毒的物質。”山東省科學院能源研究所研究員許崇慶說。
  許崇慶告訴記者,幾乎所有的電子產品都含有大量有機物,其中集成電路中的元器件中還含有一定的重金屬,而一些重金屬一旦進入體內,就無法被排出,引發(fā)腎衰竭、血液病等疾病。
  放錯位的資源該如何正位?
  既然危害如此之大,不應該隨意丟棄,那么,廢舊的電子產品到底有多大的回收價值呢?專家稱,廢舊電子產品是放錯位的資源,當今的科學技術就有不少于10種方法能夠提取廢舊電池的有效成分重新利用。
  “用化學法來制取的鈷,市場價每噸在15萬到16萬元,銅鈷硫礦的含量只有3.7%,含量非常低,而電池里面的鈷含量達到15%,遠遠高于礦里面的。”但許崇慶同時指出,盡管在技術上回收小型電子產品沒有問題,但是具體到回收量和運行成本,則讓不少企業(yè)望而卻步。
  “如果回收的小型電子產品量太少的話,可能就得不償失,此外目前國家沒有一個明確的補助標準,投資成本和運行成本不足以彌補回收的效益。”許崇慶說。
  據了解,目前在廢舊小電子產品的回收率并不高的情況下,大量游走于城市科技市場的二手回收商又搶奪了回收小型電子產品的渠道,二手回收商用低廉的價格回收電子產品后,往往經過簡單修理和改裝隨機賣到農村市場。
  “如果能建立的一種機制鼓勵消費者以舊換新,就可以通過銷售商控制部分回收。電子產品更新?lián)Q代越來越快,可以預見,被人們淘汰的電子產品,也會越來越多。建議國家出臺相應政策,建立健全回收再利用體系,給這些‘放錯位的資源’一個好的歸宿,讓資源重復利用,避免環(huán)境遭受電子垃圾的污染。”許崇慶說。

[1][2] 下一頁

責任編輯:彭彭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請登錄中國有色網:www.jtclgs.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國有色網聲明:本網所有內容的版權均屬于作者或頁面內聲明的版權人。
凡注明文章來源為“中國有色金屬報”或 “中國有色網”的文章,均為中國有色網原創(chuàng)或者是合作機構授權同意發(fā)布的文章。
如需轉載,轉載方必須與中國有色網( 郵件:cnmn@cnmn.com.cn 或 電話:010-63971479)聯(lián)系,簽署授權協(xié)議,取得轉載授權;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中國有色網或非中國有色金屬報)”的文章,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構成投資建議,僅供讀者參考。
若據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讀者自負,中國有色網概不負任何責任。